1、清明節(jié)的來歷
在中國的典故中,清明節(jié)來歷眾多,其中,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。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,途中又累又餓,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,為重耳煮湯,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。
晉文公即位后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,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。重耳追悔莫及,火燒綿山以尋找,事后卻發(fā)現(xiàn)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,并留下遺言:“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?!?/p>
為紀念介子推,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(jié),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,柳樹竟然復(fù)活,便賜老柳樹為“清明柳”,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。
2、清明節(jié)的經(jīng)歷
經(jīng)過兩千多年的演變,清明節(jié)已經(jīng)超出節(jié)氣的意義,具有極為豐富的內(nèi)涵。
各地都發(fā)展出了不同習俗,而掃墓祭祖、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。掃墓源自商朝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,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,并相傳至今。
從唐朝開始,上至君王大臣,下至平頭百姓,都要在這一節(jié)日祭拜先人亡魂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?zāi)梗饕乔宄s草,培添新土。
這種儀式,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(guān)懷;另一方面,古人認為祖先的墳?zāi)购妥訉O后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(lián)系,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。
3、清明節(jié)的感想
清明作為節(jié)日,與純粹的節(jié)氣又有所不同,節(jié)氣是物候變化、時令順序的標志,而節(jié)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(jié)俗禮儀等內(nèi)容。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(jié)形成的重要因素,清明節(jié)是傳承信仰、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,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,是感恩先人、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。
介子推,重耳(獻公子)微臣。周晉(今山西介休)人。一作介之推(介推),亦稱介子。另有姓王名光之說。生年不詳,卒于晉文公元年(前636年)??h志云,文公返國,介子推“不言祿”,隱于綿山。晉文公求之不得,放火焚山,他抱樹而死。又據(jù)通志,介子推隱“后三十年,見東海邊賣扇”。如是,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(前607年~前600年)。
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,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?!绑P姬之亂”后,晉公子重耳避難奔狄,隨行賢士五人,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。準此,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。風餐露宿,饑寒交迫,備嘗“險阻艱難”。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,立為晉君,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。據(jù)《韓詩外傳》,謂重耳亡時,頭須(一作里鳧須)偷光了重耳的資糧,逃入深山。重耳無糧,被圍,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養(yǎng)重耳。在重耳落難之時,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,忠心耿耿,實屬難能可貴。
綿山很大,一天是游覽不完的,不過計劃只去一天的話,我建議早晨早點出發(fā),(孝義汽車站到介休汽車站,然后去介休火車站坐去綿山的專車公交)路費花不了多少,一百塊錢足夠了,有學生證門票又可以省了,(我個人考慮帶上500元) 要說自然景點和人文景點都是夾雜著,去鐵鎖玲,水濤溝,可以的話道觀寺廟也看看 帶足水和干糧,景點的東西很貴,我也是上學的時候去的,也是去了一天。
綿山、我小時候去過,是個充滿歷史的地方,我記得里面還有水簾洞了,雖然不大。綿山在山頂上,是介休唯一一座山,路挺繞的。
張壁古堡也不錯,我在介休上小學時,春游去的那里。有一個隧道很涼快,還有佛像還不知道是什么來。。。。忘了呵呵
別的地方?jīng)]去過,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,自己的美景,自己的名勝古跡,具體歷史我不記得,你可以查一下
你好朋友。萊垍頭條
綿山有熱水。萊垍頭條
露營在景區(qū)不讓。萊垍頭條
綿山上住宿從60元到幾百都有。垍頭條萊
坐綿山旅游大巴直接坐到后山往前游玩好。垍頭條萊
綿山,也稱介山,位于介休市東南20公里處,起伏綿亙百余里,自古為旅游避暑勝地。
是的,景區(qū)溫度24度左右,非常涼爽。
靈石縣紅崖大峽谷屬太行山系,景區(qū)位于晉中市靈石縣馬和鄉(xiāng),是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大景區(qū)之一。景區(qū)總面積28平方公里,處于太谷、平遙、靈石的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帶上,北鄰綿山8公里,西鄰?fù)跫掖笤?公里,形成一個旅游金三角組合。景區(qū)交通便利,距大運高速靈石出口5公里,大西高鐵靈石東站出口2公里。
主要景點:夾板溝、林秀溪、長壽谷、牛角鞍、侏羅紀、龍?zhí)?、千層巖、亞高山草甸等。
娛樂:漂流、滑道、滑雪、水滑道
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節(jié)復(fù)清明節(jié)。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。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。為了紀念介子推,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(jié),曉諭全國,每年這天禁忌煙火,只吃寒食。 走時,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,到宮中做了雙木屐,每天望著它嘆道:“悲哉足下。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,據(jù)說就是來源于此。 第二年,晉文公領(lǐng)著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行至墳前,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(fù)活,綠枝千條,隨風飄舞。晉文公望著復(fù)活的老柳樹,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。他敬重地走到跟前,珍愛地掐了一下枝,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。祭掃后,晉文公把復(fù)活的老柳樹賜名為“清明節(jié)柳”,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(jié)。
上一篇: 明星日本旅游照片大全圖片(日本旅游景點的照片)
4 2
164 0
139 0
128 0